互聯網大健康因為疫情獲得了更多目光,最近,中國健康產業規格最高的產業會議“西普會”上,阿里、京東、百度等巨頭悉數分享了互聯網視角下的行業洞察。
時至今日,互聯網大健康已經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風口領域,因為它一直處在風口,帶著不同目標和資源稟賦進入大健康領域,互聯網巨頭們的路越走越寬,創新不斷涌現。
不過,差異性畢竟存在,巨頭競逐也出現整體發展和單項能力的優劣不同,在各自創新不止的背景下,行業格局一邊固化、一邊更有內容。
巨頭平臺各有調性,互聯網大健康格局已定?
國內疫情進入尾聲,健康成為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熱門,很多玩家和巨頭沖進來成立了健康公司或者開辟健康業務線。
但是,整個行業沒有逃脫互聯網普遍的宿命,在臺上唱大戲的還是幾個巨頭平臺——如果按照時間先后排列,幾個主要玩家分別是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以及百度健康。
布局最早的是阿里健康。從最初的追溯和電商生態延展,到現在阿里健康已經形成了包含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等多條業務線的大健康布局,成為阿里在大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
可以認為,阿里健康憑借全面布局,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在“大健康究竟怎么做”方面可以對照和參考的標桿——你缺什么,下一步應該布局什么,其六年的發展可能已經給出了較為可行的路徑。
而在時間上緊隨阿里健康之后的是平安好醫生,2015年上線、2018年港股上市,其創立,是傳統保險業“就近”拓展業務的典型體現,由于人壽健康保險與醫療大健康有天然的聯系,平安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醫療資源,在藥、醫等方面拓展服務業務,有直接的優勢。
當下,平安好醫生有著令人矚目的市值表現,盡管這背后有不少人質疑其營收挑戰。
平安之后的京東健康在2019年5月獨立運營,今年7月底傳出IPO消息,它比阿里健康晚了整整5年才出現,或許是因為最近一兩年阿里與京東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老二想要在幾乎所有業務層面對標老大,大健康只是這場廝殺的一個維度。
也因此,京東健康類似于本地服務、金融、云計算等等業務模塊,更像是對阿里“亦步亦趨”的一種產物,在業務布局上幾乎和阿里健康一模一樣。
而最新入局的百度健康(今年3月成立獨立運營的公司),其成立和發展,則帶有一些與其他巨頭不同的調性,是百度搜索業務發展的一種結果。由于醫療信息和知識是搜索用戶的主要需求之一,百度在內容等方面掌握了比其他家更豐富的資源,將其整合起來成為獨立的健康業務,并參照阿里健康等玩家的玩法,增加一些關聯業務,是十分恰當的業務選擇。
總結行業巨頭的發展脈絡,可以梳理出大健康領域的兩個特點:
1)沉淀式的行業發展屬性,導致行業格局固化
入局時間越早,在業務布局方面就趨近于全面和完善,互聯網大健康是一個“沉淀式”的行業,時間的積累是最好的護城河。這導致后來者想要追趕,要么亦步亦趨地對標“走一樣的路”,要么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避其鋒芒、另辟蹊徑,而無論哪個方式,都注定了有能力的先行者會搶占更有利的位置,在多年的發展后,行業格局只會走向固化。
2)互聯網大健康有生態與本體的“雙重價值屬性”
一方面,所有的大健康業務都帶有充實“母平臺”生態的意義,是母平臺在業務上的延展或者成果,豐富了原本的生態;另一方面,作為具有獨立市場前景的領域,它在獨立運營之后又表現出極強的市場價值潛力,典型的是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這種雙重價值屬性讓巨頭平臺做大健康有更充足的動機和更豐厚的“回報”。
互聯網大健康決戰四大戰場,“母平臺”如何影響競逐?
大健康主流玩家都來自于互聯網巨頭,在這個領域,行業競爭從來都離不開“母平臺”的各種能力加持。
分析“母平臺”的影響,我們認為有四大表現:
1、生態支撐:表面是突擊戰,背后是集團軍作戰
大健康絕不僅僅只守著醫、藥的一畝三分地,它背后需要一個龐大的生態支撐,看起來是健康平臺沖鋒在前,實際是母平臺的集團軍作戰。
以阿里健康為例,當下阿里經濟體擁有8.5億中國零售平臺移動月度活躍用戶,7.3億中國年度活躍消費者,不僅帶來了直接的流量入口優勢,還因為業務條線廣泛,讓阿里健康得以滲透到更多用戶場景中,例如,用戶可以在支付寶本地生活服務中輕而易舉享受到阿里健康的相關服務。
這是從阿里健康官方宣傳中截取的阿里健康生態關聯圖:
當京東健康要直接對杠阿里健康時,它必須完成同等的生態營造,必須是集團軍對集團軍的作戰。
從這個意義上看,京東這些年在電商之外的各個方面跟隨阿里的動作,或者說努力做好學生的姿態,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大健康的比拼不是只有大健康本身就行了,背后的生態建設必須協同進行,才能讓自己有一拼的資格。
反觀百度、平安的路雖然有所不同,但依賴生態資源帶來的優勢也十分明顯。例如百度用戶的搜索慣性,可以直接導入到醫藥、醫療服務實現,這些年百度在健康知識方面與眾多醫生合作,也增強了健康知識方面的權威性。而平安在醫生資源方面依賴平安在醫療體系中的影響力,當前自聘專業醫生300余人,簽約三甲名醫500余位,做到了在線咨詢實時響應。
2、技術協同:“新基建”讓大健康在根本上擁有業務創新的無限可能
百度在健康領域仍然十分強調其AI精準推薦的能力,能夠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送對應的健康信息、知識以及服務。可以看到,隨著“新基建”的推進,技術能力在大健康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百度健康可以打出AI這張牌。
事實上,巨頭們在技術方面都在加大投入,這一兩年不斷對外輸出“技術公司”標簽的阿里,憑借達摩院、阿里云的技術輸出,在大健康領域的技術應用也不斷加碼,包括醫療人工智能、未來醫院、區域云HIS、城市醫療大腦等。
而大健康與底層技術的融合,絕不只是“湊熱鬧”,或者說在既有業務上有多大優化價值,根本上,還是推動有著無限可能的業務創新。
舉例來說,憑借技術能力優勢,阿里健康就曾經開發出業界知名的藥品溯源技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藥品追溯、責任追查等行業痛點問題。可以預測的是,未來,手握技術這把劍,我們將發現更多AI、大數據、云計算甚至區塊鏈技術出現,帶給我們顛覆想象的行業創新應用。
3、本地服務:線下需求倒逼線下服務,“木桶效應”成行業挑戰
由于醫療行業具有區域化服務的特性,互聯網大健康一直與線下服務能力有極強的關聯,隨著疫情時代通過網絡享受服務的習慣進一步強化,用戶的線下需求正在倒逼大健康把本地服務當作“標配”進行建設。
所以,審視京東健康,可以發現它的傳統強項依舊是高效的自建物流體系,這與實體產品占據京東健康的主要內容有關。
這實際是“木桶效應”的體現,你在藥企資源、用戶基數、技術能力等方面優勢再強,線下服務跟不上也會導致整體的體驗上不去,失去用戶的選擇。
對應來看,阿里健康由于布局更早,挖掘阿里經濟體在線下服務的能力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早在2018年10月,阿里健康就已經布局O2O業務,在全國20多個城市提升線下藥品配送能力,其中北、上、深、杭四地已經可以實現7x24小時的全天候“急送藥”服務。
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在線下服務方面的角力仍然在深化。
當然,這方面百度與平安稍顯落后,百度暫時在這方面未有布局,而平安可能只能借助于外部的物流體系(例如,阿里的菜鳥)實現線下“藥”方面的服務,不過由于與醫院的關系資源更好,平安好醫生在線下的醫院診療的用戶體驗方面或更具備優勢。
4、To B賦能:醫藥的產業智能化,與互聯網大健康“背靠背”
只有B端藥企、醫療機構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往上得到提升,大健康產業才能實現根本上的大跨步式發展,畢竟,如果B端仍然傳統,而大健康平臺和用戶走向了數字化,這種不匹配將嚴重阻礙全流程的打通,二者離不開“背靠背”的宿命。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阿里健康這些年來一直在給上游的藥企賦能,例如基于阿里既有的電商物流倉儲經驗對藥企的本地化庫存、藥品高效調配進行指導。
事實上,阿里這些年一直在強化作為一個整體的技術形象,其中就自然包括了阿里健康多年來在數字醫療方面的布局,比較知名的有追溯碼、旗下扁鵲做的互聯網醫院平臺,以及云HIS等,而在單項技術方案方面,阿里健康的腦電癲癇篩查AI引擎、腦健康篩查AI引擎、等已經在進行全面落地。
但話說回來,由于To B某種程度上更依賴技術能力,帶有某種“架空”發展的屬性,這讓百度這樣的“技術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賦能傳統醫療作為百度AI的重要新基建落地,可能幫助百度健康在To B方面建立優勢。
可以明顯看到的是,智慧醫療或者類似的概念,已經成為各健康巨頭都在布局的新機遇點。
大健康行業“路遙知馬力”,綜合布局+創新決定遠期勝敗
從四大戰場也可以看出,大健康比拼的是“母平臺”綜合實力以及自身的不斷創新探索,雖然行業格局基本確定,但綜合布局方面的角力將長期、深度持續下去。一個大健康平臺的“成色”要最終表現出來,可能還需要等一等。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是當下互聯網大健康的核心業務——醫藥電商,對綜合實力的考驗就十分全面和深度。
它要PK交易行為產生前的種種運營,例如阿里健康借助UC、支付寶等的健康內容沉淀,百度不斷強化健康知識權威性的移動生態運營,這些幫助篩選出真正需要藥品服務的用戶;
它要PK供應鏈能力,除了京東、阿里都在不斷提升的時效性,典型的還有,隨著更多藥品的加入,冷鏈運輸的需求在加碼;
它要PK政企生態資源的融合,最直接的,是各巨頭都意識打通醫保的重要性,例如平安好醫生2019年開啟了一個計劃在3-5年內全面納入醫保的計劃,阿里健康在2018年就開始聯合支付寶在一些地區的醫院落地線上醫保結算……
然后,健康行業不止是“藥”,核心戰場也在“醫”,由于服務內容的龐雜和廣泛,考驗平臺的多樣化業務融合能力。
僅從阿里健康來看,這種多樣化業務融合就包括,進軍疫苗服務,從2017年起上線疫苗服務平臺,提供疫苗預約等服務;整合體檢服務,2019年年底完成對愛康國賓、美年健康、慈銘體檢三大體檢巨頭的投資和業務連接;應對突發疫情的核酸檢測,今年4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大城市開始推出在線預約新冠核酸檢測服務,疫情期間,面向湖北和海外居民開啟在線義診服務、打造運營國際醫學交流平臺等等。
這里認為,“醫”是一個比“藥”的業務場景更豐富、更充滿可能的領域,如果說“藥”考驗的主要是供應鏈等硬實力,那么“醫”則可能既需要“硬實力”,更需要生態加持下包括業務創新理念、消費者洞察、行業資源整合等等在內的一系列“軟實力”。
總而言之,互聯網大健康是一個需要歷史積淀的創新領域,它有著極高的門檻,面向未來又十分考驗綜合布局,只有生態資源繁盛、技術實力強大、創新能力最突出的玩家才能跑到最后,絕不是一場可以簡單依靠資本來快速暴起的產業游戲。
更多大健康行業洞察文章和產業資訊,請關注凱納咨詢官方網站http://www.ksyude.com;凱納營銷咨詢集團,中國十大策劃公司,跨界戰略引領者,云南白藥牙膏品牌策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