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納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沈國梁《中國廣告》系列專欄文章五】
2019年出現了一個新詞“私域流量”,熱度遠超“增長黑客”,成為當下的互聯網熱點,從品牌商到廣告從業者,紛紛希望借“私域流量”來破解日漸見頂的流量之困。
電商平臺中,天貓在6月份提出了“旗艦店2.0升級計劃”,強調會幫助商家從對“貨”的運營全面轉向對“人”的運營,其本質上就是針對私域流量。品牌商們也早已有諸多私域流量的深度運營典范,小米發燒友、飛鶴星媽會、三只松鼠全球堅果后援會……雖然企業打造自身流量私域的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旨在促進用戶連接、增加粉絲忠誠度和銷量。從公域到私域,從流量池到留量池,碎片化時代的品牌目標消費群運營,我們需要更多新的思考。
以“為自己所有、反復觸達、可以免費使用”為核心特征的私域流量,之所以備受企業追捧,一大原因就是百度、天貓、京東、今日頭條、抖音等公域流量的獲客成本越來越貴:淘寶2013年的獲客成本還是30元/人左右,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暴漲到了250元/人。在這樣的成本倒逼下,企業就會更傾向于通過APP、公眾號、微信群等構建產品和品牌強關系鏈客戶群,實現從公域流量到私域留量的用戶運營轉變。
1、運營模式之變,從專注獲客到關注留存
網易云課堂曾推出“開年運營大課”,僅售39元,通過一級分銷60%收益+二級分銷30%收益的模式,調動了大批微信用戶進行自己的私域流量變現。在不到16個小時時間內,累計售出了超過13萬份。 一個普通用戶一晚上就利用自己朋友圈私域流量分銷,獲取700多元的分成。
從這個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到私域流量在建立用戶連接上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私域流量時代,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把用戶留下來,再去激活,想辦法讓他們去推薦、變現。運營模式的變化,使整個商業的游戲規則,從過去的殺豬模式走向養魚模式,是一個誘魚、圈魚、釣魚、養魚的過程。
乳制品行業的新銳代表樂純從創業初期就通過產品研發試吃,與包裝投票等營銷活動,將深度交互的粉絲轉化為自己的私域流量,推動企業產品營銷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實現了企業私域流量對于品牌拓展的價值創新。
2、運營價值之變,從注重用戶基數到注重用戶終身價值
凱文?凱利在《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一書中說過: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只需擁有 1000 名鐵桿粉絲,也就是無論你創造出什么作品,他/她都愿意付費購買的粉絲,便能糊口。
私域用戶的終身價值體現在企業對其的可復用、可深挖價值。企業要提升用戶終身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提高老用戶的復購率;提高老用戶的客單價;老客帶新客。其中,復購率決定了用戶的價值周期。高復購體現的是用戶后端的價值,提升復購率也就是在提升用戶的消費周期價值。
美妝品牌“完美日記”以線下體驗店為入口,引導用戶關注“素人博主KOC小完子”的微信賬號,其人設定位“不知名逗比一枚,不擼妝會死星人”,開設“小完子完美研究所”微信群,通過朋友圈、社群反復觸達目標用戶,以直播、大促、抽獎等各種方式留住粉絲,引導復購變現,將“弱關系”打造成“強關系”,提升單一用戶的可持續性消費。
私域流量池的意義在于,將受眾匯集到能夠自主管理且可控性強的載體中進行有效管理與運營,提升與流量渠道的博弈能力,以實現更好的變現、復購等商業價值,提升經濟效益。在流量焦慮時代,企業私域流量的“留量”價值挖掘可分為錨定和圈養兩個關鍵環節。
1、錨定:碎片化時代對目標用戶的精準鎖定
碎片化時代對用戶注意力的搶奪,要抓住產品文化印記打造和強化頭部用戶的人群引導。
●差異性文化符號識別,打造專屬磁場吸引力。
文化是產品之魂,也是深度吸引目標消費群體的價值依據。不同群體由于其成長的歷史環境背景的差異,而擁有不同的文化印記,產品差異性文化價值塑造所形成的文化磁場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而實現目標群體的快速聚集,進而產生產品與目標消費群體的價值聯結和需求捆綁。云南白藥與中國麻辣熱燙的新飲食文化結合,將產品鎖定為適合國人飲食習慣的口腔保健牙膏;農夫山泉通過《中國有嘻哈》的植入,通過嘻哈文化的感染力,實現維他命水的升級;故宮淘寶的社群里,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通過“賣萌”這一互聯網亞文化,以“朕實在不知怎么疼你”、“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這樣的互聯網傳播語言,引發年輕群體的追捧。
產品或品牌通過差異性文化的植入以及通過視覺和營銷等方面進行一致性的文化價值輸出,便能得到有相同文化印記的消費群體的快速回應,實現基于產品和品牌內在文化價值的情感共鳴與溝通。
●鎖定12.5%頭部用戶群,撬動70%的大眾用戶。
在創新擴散理論中,按照對一個新事物的態度和行為規律,羅杰斯把人群分成了五種:創新者或者叫嘗試者、早期采納者、早期大多數、后期大多數和保守者。其中早期大多數和后期大多數是構成私域流量的主力軍,但是缺乏對輿論的引導能力。那么企業要獲取這一部分人群的關鍵在哪?就是12.5%的早期采納者,這一部分人群愿意分享和助人,并且擁有對輿論導向的話語權。因此找到這一部分關鍵人群并深度說服,能夠讓企業順勢滲透拓展那70%的大眾流量,從而快速為企業導流。小紅書、抖音在推廣的早期,先通過引入迪麗熱巴、歐陽娜娜、范冰冰明星、網紅達人等頭部用戶,以此為切口,通過他們各自的影響力和粉絲效應,快速為平臺導流,不少企業產品和品牌早期進入市場都是通過頭部用戶對輿論的引導從而引發羊群效應。
2、圈養:對用戶的深度和精細化運營
私域流量深度和精細化運營的關鍵在于流量價值的最大化釋放,要做到這一點,流量運營上的社交化和場景化是兩大基礎。
●社交化:“留量”帶動“增量”,社交捆綁驅動產品信任變現
中關村才女梁寧提到:用戶如果在社區擁有3個好友,他/她就能夠保持6~9個月活躍,社區80%的動態來自這部分用戶;如果用戶擁有7個好友,就會成為社區的鐵桿粉絲。通過社交方式挖掘人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從而讓受眾在邊社交邊交朋友過程中產生對平臺的粘性,以“社交+利益+趣味”的價值輸出來保證私域流量的穩定、擴容和產品信任變現。拼多多通過拼團優惠的商業模式將產品通過利益的捆綁潛入到目標消費者的社交鏈中, 平臺不僅滿足目標群體社交的需求,同時也通過拼團這一個鏈條激活個體的社交網絡。通過社交可以將散落的“小眾需求”進一步聚集,并通過社交化的分享和選擇特點,推動產品跨空間和時間的傳播。
●場景化:“共鳴”觸發“分享”,場景營造實現品牌黏性需求
口紅廣告為什么總是不停的播放涂口紅這個動作?德芙的廣告為什么總是一對男女在含情脈脈?因為今天的產品和品牌營銷,越來越需要關注其背后的場景化需求動機。
場景營造的核心是努力找到一種與用戶產生共鳴、共情、共振的體驗式溝通密碼,在場景互動中,讓用戶感受到品牌的價值和溫度,并成為一種“傳播的接觸點和分享的觸發點”。瑞幸咖啡基于APP私域流量池,開拓咖啡+果飲+輕食的消費場景,從而達到私域流量價值的復用與深挖;羅振宇通過公眾號、app等私域流量池進行故事性的引導,為消費者提供提高自我價值的場景,從而引導消費者對書本的消費。
越來越多企業通過將人們的現實生活場景以虛擬化和網絡化的方式與互聯網進行連接,雙十一剁手節日場景,滴滴打車的租車場景,微信搶紅包的過年場景等等,都是通過對生活場景痛點的放大,并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進行產品的推陳出新,從而將私域流量進行深度價值挖掘,活躍用戶,實現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深度粘性需求。